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09的文章
徐緯皓2009/01/05 注資紓困缺金彈 各國印鈔又舉債 2008年全球出現罕見的金融大海嘯,在美國不動產價格下跌後,引爆次貸與連動債的問題,並造成金融市場重大的損失。影響所及,歐美百年歷史的銀行、保險業巨擘,短短幾日內紛紛告急或倒閉,股市債市潰不成軍外,各國政府與央行更是連袂出手救災,無論注資紓困或接手管理,拼了老命,就是要頂住這些岌岌可危的骨牌,力抗頹勢,避免形勢蔓延與擴散,造成全面性的經濟大災難。 為了挽救企業和刺激經濟,全球央行當然先採寬鬆的貨幣政策,也不管它有沒有發行準備,先狂印鈔票再說。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存量增加了50%,那也意味著該國的貨幣價值被稀釋了50%;短期還感覺不到,長期下來,因過多的貨幣追逐稀少的資源,則將引發至少等比例的物價上漲,也就是出現通貨的膨漲。其實,目前即將發放的消費券,性質也和印鈔票差不多。 至於,對景氣幫助較大的擴張性財政政策,由於各國政府大多捉襟見肘,在國庫空空之下也只能大肆舉債了,拼命向社會大眾與市場游資招手。去年12/17日,美國聯準會宣布一口氣調降3碼,讓利率來到0.25%;各國早已群起效尤,不斷降息。有分析師預測,明年第一季,美國就會進入零利率時代。此外,大幅調降利率的另外一個大風險,就是全球未來可能會面臨嚴重的通貨膨漲。 貨幣長期趨貶 終將替換而成古董 就人類的歷史觀察,貨幣價值可說相當虛幻,隨著時代的推移,貨幣長期是趨向貶值的,終將因改朝換代或每況愈下,而遭到替換。正常情況下,貨幣價值往往呈現緩步縮水的趨勢;一旦碰上意外,無論天災、人禍以及戰亂,更會瞬間劇貶而一文不值:最後的贏家,大多是實體資產的擁有者,無論是土地、房屋、糧食、黃金或股權…都是,愈不容易遭受破壞的,或愈稀有罕見的,愈有其價值。 換句話說,當經濟不景氣時,即使物價下跌而出現通貨緊縮,也只是一種短期的現象;只要政府採行寬鬆的貨幣政策,或鈔票持續增加,等到景氣復甦後,物價向上調整,就不能維繫其原有的購買能力,整個經濟體系的通貨膨脹,自然週而復始的出現,而且還會愈來愈大。非得等到通膨嚴重之後,政府才會逐漸調整政策,以緊縮來代替寬鬆,可是,那時的物價水準或鈔票的購買力,早就離不景氣時代很遠了。 因此,站在投資理財的觀點,目前全球雖然進入買氣凍結的階段,即使景氣衰退與蕭條的週期還會拖很久,但股價的下跌幅度與速度,則又比物價更快就會觸及底部。所以,找尋處於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