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形容詞名詞化的「~み」與「~さ」

日文的形容詞要名詞化,可以加「み」或「さ」,例如: 「深い」⇒ 「深み」、「深さ」 「深み」與「深さ」的差別,也是可以用主客觀的概念來區別其意義: 「~み」:主觀,抽象的 「~さ」:客觀,具體的 例句: (1) これは(〇 深み/✖ 深さ)のある写真です。 (2) この溝の(✖ 深み/〇 深さ)は2メートルです。
最近的文章

原因 vs 理由

日文的「原因」與「理由」也是意思非常相近的兩個詞彙,查了字典也搞不清楚它的不同。要區別它們之間的不同,最好的利器就是從主客觀下手: 「理由」:是主觀的,也就是會依個人主觀的判斷而有不同的結果 「原因」:是客觀的,也就是有明確的因果關係,不會因人而異。 瞭解以上的觀點,就容易理解以下例句的用法: (1) この会社を選んだ(〇 理由/✖ 原因)は何ですか。 (2) 事故の(✖ 理由/〇 原因)は何ですか。

から vs ので

「から」跟「ので」都是表示原因、理由,但是還是有些微的不同,有時候兩者都可以使用,有時候只能使用一種。我覺得最容易區別它們之間不同的就是: 「から」是主觀 「ので」是客觀 以這樣的觀點,就比較容易了解以下的例句了。 (1)いい天気です(X ので/〇 から)、出かけましょう。 (2)バスが遅れた(〇 ので/〇 から)、遅刻しました。 (3)道路が混んでいるだろう(X ので/〇 から)、早めに出発しよう。 (4)A:どうして図書館が混んでいるのですか。  B:試験が近い(X ので/〇 から)です。 (5)時間がない(X ので/〇 から)、急げ。 (6)時間がない(〇 ので/〇 から)、急いでください。

日文中的主觀與客觀

學習日文的時候,有時會碰到意思非常類似的單字,翻成中文意思都一樣,但是在日文裡的用法還是有些微的差異,譬如: 理由 vs 原因 から vs ので 深さ vs 深み  etc. 這時候要區別它們的用法,有一個很好用的觀念,那就是【主觀】與【客觀】,接下來會舉一些例子來說明其不同。
畢恆達:白痴造句法 把論文變難看了 【聯合報╱畢恆達】 2009.02.28 03:30 am 畢恆達 現在看學生論文的時間,恐怕比讀小說的時間還多。社會科學領域的碩博士論文每篇動輒十幾萬字,平均下來,每學期總要看百萬字以上。暫且先不提這些論文的證據是否足夠、推論是否合乎邏輯、理論是否有深度,本文想單就中文本身的問題提出討論。而這些問題很大一部分是受到閱讀翻譯書籍、網路書寫與收聽電視SNG新聞的影響。 斷句太少 贅字太多 動作太浮濫 首先,學生不太喜歡使用句點。一整段就是一個句子,經常可見。學生的解釋是,這些文字意思上下連貫,沒有辦法斷句。問題是,整篇文章的意思不也都是前後連貫嗎?總不能全文寫成一句。缺少斷句,往往會讓讀者閱讀時,感到氣嚴重不足。 第二個徵候就是,「所」、「關於」、「性」、「和」、「動作」、「的」、「被」等字過於氾濫。「我所能想到的錯誤」、「他所關心的事」,這些「所」都用得「不得其所」,實屬贅字。「關於」應該是受到英文regarding與about的影響,於是把「你知道他的近況嗎」寫成「你知道關於他的近況嗎」。 「性」也是一個「爭議性頗高」(頗受爭議)的字。「性」究竟過於氾濫,還是有其必要,眾說紛紜。可讀性、全國性、綜合性、正確性、趣味性,性確實隨處可見。有人主張性雖有益健康,但不能毫無節制。像「這是一篇具有學術性的論文」,其實就是「這是一篇學術論文」。 「動作」的使用,則顯然受到電視SNG新聞連線報導的傳染。曾有新聞記者拿著麥克風這樣講:「車禍受到輕傷的患者都已經回家做一個休息的動作了」,令人莫名所以。如果我們說,這位清潔工人已經做了掃地的動作,他究竟是掃了,還是沒掃? 由於英文的形容詞英漢字典都翻譯成○○的,導致「的」無所不在。我在論文中看過這樣的句子:「擁擠的都市的交通塑造了乘客緊張的心態」。想想看,如果把綠樹寫成綠色的樹,那「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會變成怎樣的句子? 文章寫完 再看一次 改掉怪字眼 「被」字的濫用則是中文西化最鮮明的實例。中文雖也有被動式,但主客不像英文那麼清楚。有時文句是被動,意思是主動,如「文章還沒寫完」。像「選擇一個被認為很重要,但是還沒有被研究的主題」,不就是「選擇一個重要而無人研究的主題」嗎?有的時候「被」是贅字,例如「動作要輕點,以免被教官發現」。有的時候,「被」可以使用其他字眼,如受、遭、經、為、給、讓、任、...
畢恆達:白痴造句法 把論文變難看了 【聯合報╱畢恆達】 2009.02.28 03:30 am 畢恆達 現在看學生論文的時間,恐怕比讀小說的時間還多。社會科學領域的碩博士論文每篇動輒十幾萬字,平均下來,每學期總要看百萬字以上。暫且先不提這些論文的證據是否足夠、推論是否合乎邏輯、理論是否有深度,本文想單就中文本身的問題提出討論。而這些問題很大一部分是受到閱讀翻譯書籍、網路書寫與收聽電視SNG新聞的影響。 斷句太少 贅字太多 動作太浮濫 首先,學生不太喜歡使用句點。一整段就是一個句子,經常可見。學生的解釋是,這些文字意思上下連貫,沒有辦法斷句。問題是,整篇文章的意思不也都是前後連貫嗎?總不能全文寫成一句。缺少斷句,往往會讓讀者閱讀時,感到氣嚴重不足。 第二個徵候就是,「所」、「關於」、「性」、「和」、「動作」、「的」、「被」等字過於氾濫。「我所能想到的錯誤」、「他所關心的事」,這些「所」都用得「不得其所」,實屬贅字。「關於」應該是受到英文regarding與about的影響,於是把「你知道他的近況嗎」寫成「你知道關於他的近況嗎」。 「性」也是一個「爭議性頗高」(頗受爭議)的字。「性」究竟過於氾濫,還是有其必要,眾說紛紜。可讀性、全國性、綜合性、正確性、趣味性,性確實隨處可見。有人主張性雖有益健康,但不能毫無節制。像「這是一篇具有學術性的論文」,其實就是「這是一篇學術論文」。 「動作」的使用,則顯然受到電視SNG新聞連線報導的傳染。曾有新聞記者拿著麥克風這樣講:「車禍受到輕傷的患者都已經回家做一個休息的動作了」,令人莫名所以。如果我們說,這位清潔工人已經做了掃地的動作,他究竟是掃了,還是沒掃? 由於英文的形容詞英漢字典都翻譯成○○的,導致「的」無所不在。我在論文中看過這樣的句子:「擁擠的都市的交通塑造了乘客緊張的心態」。想想看,如果把綠樹寫成綠色的樹,那「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會變成怎樣的句子? 文章寫完 再看一次 改掉怪字眼 「被」字的濫用則是中文西化最鮮明的實例。中文雖也有被動式,但主客不像英文那麼清楚。有時文句是被動,意思是主動,如「文章還沒寫完」。像「選擇一個被認為很重要,但是還沒有被研究的主題」,不就是「選擇一個重要而無人研究的主題」嗎?有的時候「被」是贅字,例如「動作要輕點,以免被教官發現」。有的時候,「被」可以使用其他字眼,如受、遭、經、為、給、讓、任、...
人生小品 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 但是我可以增加它的深度 我不能左右天氣 但是我可以掌握心情 我不能改變容貌 但是我可以展現笑容 我不能掌握他人 但是我可以主管自己 我不能預知明天 但是我可以掌握今天 我不能樣樣第一 但是我可以事事盡力 把握當下的今天 人生也就盡善盡美 每一位都有快樂的人生
「Gmail」にフォルダ風の新機能 「Gmail」はこれまで、ラベルという柔軟なアイデアを優先してフォルダ機能を採用してこなかった。だが、Googleは古くからある機能のフォルダにも利点があると認め始めたようだ。  フォルダ機能の欠点は、ファイルしたいメッセージをどこに保存するかを決定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点にある。「家族」なのか「旅行」なのか、迷う場合もあるだろう。ラベル機能なら両方の定義を与えることができ、Gmailでは、どちらかのラベルをクリックすればそのメッセージが表示される。  しかし、Googleは、フォルダには1つのすばらしい長所があるという結論に達した。インボックスからメッセージを移動させれば、メッセージがファイルされるという点だ。現在、Gmailではまずラベルを貼り、別にアーカイブするというアクションが必要になる。だがGmail開発者のEmil Eklund氏のブログ記事によると、「Move to」という新しい機能により、2つのステップを組み合わせることができるという。  「ラベル機能をどう活用するかはわかりにくく、特にGmailを初めて利用するユーザーがフォルダ機能に慣れている場合は難しい。よく利用されるタスクが必要以上に複雑になっているのであれば、なんの意味もない」とEklund氏は記している。  Googleが米国時間2月3日に公開した最新のGmailインターフェースでは、上部に2つのボタンが追加されている。1つは「Move to」ボタンで、ユーザーは指定したメッセージにラベルをつけて保存できる。もう1つは「Labels」で、1つまたは複数のラベルをつけたいときに利用する。ショートカットを利用しているユーザーは、それぞれ「v」と「l」で各機能にアクセスできる。
徐緯皓2009/01/05 注資紓困缺金彈 各國印鈔又舉債 2008年全球出現罕見的金融大海嘯,在美國不動產價格下跌後,引爆次貸與連動債的問題,並造成金融市場重大的損失。影響所及,歐美百年歷史的銀行、保險業巨擘,短短幾日內紛紛告急或倒閉,股市債市潰不成軍外,各國政府與央行更是連袂出手救災,無論注資紓困或接手管理,拼了老命,就是要頂住這些岌岌可危的骨牌,力抗頹勢,避免形勢蔓延與擴散,造成全面性的經濟大災難。 為了挽救企業和刺激經濟,全球央行當然先採寬鬆的貨幣政策,也不管它有沒有發行準備,先狂印鈔票再說。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存量增加了50%,那也意味著該國的貨幣價值被稀釋了50%;短期還感覺不到,長期下來,因過多的貨幣追逐稀少的資源,則將引發至少等比例的物價上漲,也就是出現通貨的膨漲。其實,目前即將發放的消費券,性質也和印鈔票差不多。 至於,對景氣幫助較大的擴張性財政政策,由於各國政府大多捉襟見肘,在國庫空空之下也只能大肆舉債了,拼命向社會大眾與市場游資招手。去年12/17日,美國聯準會宣布一口氣調降3碼,讓利率來到0.25%;各國早已群起效尤,不斷降息。有分析師預測,明年第一季,美國就會進入零利率時代。此外,大幅調降利率的另外一個大風險,就是全球未來可能會面臨嚴重的通貨膨漲。 貨幣長期趨貶 終將替換而成古董 就人類的歷史觀察,貨幣價值可說相當虛幻,隨著時代的推移,貨幣長期是趨向貶值的,終將因改朝換代或每況愈下,而遭到替換。正常情況下,貨幣價值往往呈現緩步縮水的趨勢;一旦碰上意外,無論天災、人禍以及戰亂,更會瞬間劇貶而一文不值:最後的贏家,大多是實體資產的擁有者,無論是土地、房屋、糧食、黃金或股權…都是,愈不容易遭受破壞的,或愈稀有罕見的,愈有其價值。 換句話說,當經濟不景氣時,即使物價下跌而出現通貨緊縮,也只是一種短期的現象;只要政府採行寬鬆的貨幣政策,或鈔票持續增加,等到景氣復甦後,物價向上調整,就不能維繫其原有的購買能力,整個經濟體系的通貨膨脹,自然週而復始的出現,而且還會愈來愈大。非得等到通膨嚴重之後,政府才會逐漸調整政策,以緊縮來代替寬鬆,可是,那時的物價水準或鈔票的購買力,早就離不景氣時代很遠了。 因此,站在投資理財的觀點,目前全球雖然進入買氣凍結的階段,即使景氣衰退與蕭條的週期還會拖很久,但股價的下跌幅度與速度,則又比物價更快就會觸及底部。所以,找尋處於歷史...